安慰人时没有帮助的话─ 练习不压抑 书摘转载

导读:为什么要压抑这些感觉:压抑的理由 做自己是一种天性,诚实感受自己的感觉、运用脑中的想法、体验身体释放的讯号,是自然且直觉的举动。回想你曾经接触过的婴儿,对他们来说,...

为什么要压抑这些感觉:压抑的理由

做自己是一种天性,诚实感受自己的感觉、运用脑中的想法、体验身体释放的讯号,是自然且直觉的举动。回想你曾经接触过的婴儿,对他们来说,饿了就叫、痛了就哭,是多么自然的事。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我们慢慢「学会」压抑?

十分钟的计程车司机体验

想像一下自己化身为计程车司机,刚在路口载上一位乘客後,没多久,你心中突然很希望刚刚上车的乘客快点下车。先别管此事会不会真的发生,让自己沉浸在这个安排的剧情里一阵子,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你可以当成脑筋急转弯,简单写下:可能发生什么事,让我们这么希望对方快点下车?

也许:

你发现这位乘客带着水果刀,因此,他可能很「危险」。同时,你想起车上的警民连线系统之前坏了没修。也就是说,你现在可能「没有能力处理」这位乘客带来的危险。

你发现他对你的开车技术意见很多,甚至带着批评和指责。这种行为让你「感觉很不舒服」,你也「不知道如何回应他」,所以希望他快点下车。

在刚刚写的答案里找找看,我们做了哪些「判断」与「评价」?比方说:

「这位乘客」=「很危险」

「我」=「没有能力处理他带来的问题」

「他的批评和指责」=「不舒服」

「我」=「不知道如何回应」他

我们常常在评价各种事,而且非常快速,快到我们不一定有自觉。评价之後,我们可以接着做出必要反应。看到路上疑似有蛇的踪迹,我们会想都不想的直接避开。「蛇=危险=快走开」这种评价与判断保护了我们。不过在这里,我们要练习看见各种评价会如何影响我们的行动。

回到计程车的例子,如果你相信上面四个评价的话,自然会希望这位乘客快点离开。你觉得他很危险,让你不舒服,而且你无法招架,不知道怎么回应。拜托,快点下车吧。

现在,请把「这位乘客」换成你心里的「情绪」、「想法」、「感觉」或「记忆」。如果你相信下述判断的话,应该也会希望脑中的这些「乘客」快点离开你的大脑:

「负面想法、负面情绪」=「危险、无法控制的」

「负面想法、负面情绪」=「带给别人困扰的、让人不舒服的」

「负面想法、负面情绪」=「我没有能力处理」

「负面想法、负面情绪」=「我不知道如何回应」

如果我们相信这些「评断」,就愈有可能压抑。怎么说呢?

「负面经验是危险的」

一个东西若是危险的,我们当然避之唯恐不及。若把「负面的情绪和思考」贴上「危险」、「难以控制」的负面标签,我们就更会压抑这些感觉。

终於要报告了,小明上台後紧张得要死,整个人陷入僵直状态,脑袋一片空白,手汗狂流、肠胃搅动。知道自己嘴巴在动,但不确定自己到底在讲什么。这次报告之後,可以想像他未来在面对「紧张」这个情绪时,会抱持负面印象。如果在台上深呼吸半天,紧张都没消退。小明也会认定紧张是「无法控制」的。这些判断都会让他未来在面对紧张时,采取压抑的手段;或者用搞消失的方式来面对可能会引发焦虑的情境。(例如:「下礼拜要报告吗?不好意思,我有事,要请假。」)

「有负面情绪或思考的人是弱者」

遇到问题或压力,感觉不舒服是很自然的。不过,仍有不少人认为,因为自己的内心问题向他人求助,有损形象。特别是在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下,男生通常较不愿意承认自己遇到困难,也不喜欢表达内心的负面思考或情绪,担心别人会因此瞧不起自己、不信任自己,或因此遭到拒绝。於是,透过各种「武装」,尽可能让自己看起来勇敢而游刃有余—压抑情绪就是一种速成的武装。

「负面经验会给人带来困扰」

小美在捷运上大哭时,父母先关心的并不是她,而是其他乘客。「别哭了,大家都在看你喔!你这样会吵到人家!」相信大家都有过类似经验,当孩子吵闹时,我们的目光确实会被吸引过去。这时,父母回应孩子吵闹的方式,往往会影响孩子对「他所展现情绪」(此处指的是哭泣)的看法。如果孩子的印象是,哭闹会带给他人困扰、很丢脸,那他之後压抑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难过」也常被认为会带给他人困扰。亚洲国情多半习惯「报喜不报忧」、「家丑不外扬」。光是信奉这些俗谚,就足以让我们不自觉压抑忧伤了。不习惯讲心事的华人深信,向他人诉苦会带给人家麻烦,我们应该要自己解决。在人际相处上,压抑反而是适切、圆融、成熟的做法。

「表达负面经验也没人在意」

情境一:一个小女孩下课後跟家人讨论自己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家人专注、用心的听着她说,不时给予回应与支持。

情境二:一个小女孩下课後跟家人讨论自己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家人因为上班忙碌、下班後体力透支,虽然想听却一直恍神,让女孩感觉自己的心事不受重视。

习惯压抑的人,过去可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试着说出内心话、表达情绪与感受後,重要的人却没有给予回应,或是轻描淡写带过。或者,自己表达出来的情绪遭到否定,只换来不谅解,甚至引发争执。一旦觉得自己的心声遭到忽视、否定,我们难免会认为:「反正说了也没用,根本没人要听。」

「哭什么,哭有用吗?」这句话乍看是威吓小孩别哭的管教用语。但这句话同时也替「哭泣」贴上「没用」的标签。学习力惊人的小朋友会发现,只要不哭,爸妈就会高兴,或者,就能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糖果。

因此,我们慢慢变乖,变成不哭不闹、但跟内心情绪疏离的人。父母确实会比较高兴,因为这样的孩子容易管教。小朋友则可能在无形中建立这种信念:「哭出来是不好的,哭是没有意义的。」然後渐渐养成逃避与压抑的习惯。

安慰人时没有帮助的话

思考以下这几句安慰人时常出现的话,观察看看,这些话与压抑的关系是什么:

你不要想太多。

你一定过得去的。

出去走走,别再想这些了。

笑一个吧!你的家人那么担心你。

看一下别人吧,你这样已经够幸运了。

「没感觉比较方便」

「情绪化成不了大事」。对很多人来说,展现情绪是不利於成功的,「感性」变成追求效率的阻碍。这种信念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用的。在部分职业中,适时压抑与冷却情绪是「发挥专业」的前提。像是医师,经常需要面对生老病死的关头,若持续处於情绪波动状态,确实会影响理智思考与临床判断。不过,这种情感断线状态若过度运作、无法关闭,也将使理性感性失衡,让人失去「人味」。

「我不知道怎么处理负面情绪,我招架不住」

「不知道如何处理负面情绪或想法」,也是我们压抑的常见原因。脑中一堆杂念、心情差到极点、回想起过去痛苦的记忆时,我们不一定知道要怎么做。仔细回想,在国中、国小的健康教育课上,老师教我们保护眼睛,学习各种器官的功能和保健方法,却鲜少提到「心情差」的时候该怎么办。

我们体验到的情绪强度,一部分与基因遗传有关。也就是说,有些人感受到的情绪浪潮,天生就比较高。他们常说:「情绪真是太可怕了,我承受不住。」也因此更可能压抑。

这种称为「情绪反应度」的概念,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都是焦虑,但有些人的焦虑水平比较低,有些人的焦虑却会把自己弄到瘫痪。别人的「紧张」是一个单位,他的紧张一出来就是五个单位。情绪反应度愈高,通常愈害怕情绪,觉得自己无法处理,因而更想压抑。

「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或「害怕表达出来会怎么样」

有些人虽然感受得到内心的各种感觉,却不知道如何表达,特别是不喜欢麻烦别人、不喜欢面对冲突的人。这些人很少说出内心感受,结果形成一种微妙的恶性循环:很少表达→没机会练习表达→不会表达→害怕表达→更少表达。

另一种促成压抑的原因是,对於表现情绪後引发的状况,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甚至认为表达出来会造成灾难。「万一我真的生气,对方会怎么想?我有办法收拾善後吗?我怎么记得,以前每次生气过後都是悲剧。我还要表达吗?算了吧。」也有些人害怕表达之後把场面弄僵,或演变成尴尬的局面。这些都可能促成压抑。

本文摘自《练习不压抑》第三章

压抑自己,只是把外在的冲突变成内在的冲突。

各种情绪,愤怒、悲伤、委屈、焦虑……

各种想法,质疑、困惑、批判、讨好……

困在心里绕啊绕,我们听不到,却变得沉重。

练习不压抑,善用接纳与改变的力道,

洞悉情绪、厘清思绪,发现自己在意的事,

边走边练习,倾听自己,朝着想要的人生走去。

别再假装不在乎,以为压抑可以息事宁人。

如果连你都不倾听自己的心声,谁又有义务了解你?

坦然面对内心深处的情绪与想法,明白自己的渴望与失落,

才能真正和人交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T时尚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处理。

关键词:
分享:
上一篇:《使命召唤15:黑色行动4》公布最新吃鸡模式地图 PS4玩家可提前 下一篇:不只是台词更适用于人生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