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爱你,是因为你总是习惯藏起自己
导读:几天前在後台看到这样一条留言:KY 小姐姐你好,不知道为什麽,我觉得自己越长大,好像活得越压抑了。年轻还比较小,还在念书的时候,我是那种什麽都愿意表达出来的性格。高兴...
几天前在後台看到这样一条留言:KY 小姐姐你好,不知道为什麽,我觉得自己越长大,好像活得越压抑了。年轻还比较小,还在念书的时候,我是那种什麽都愿意表达出来的性格。高兴就笑,不高兴就哭,有什麽想法和愿望就表达出来。但不知从什麽时候开始,我学会了什麽都不外露,习惯了什麽都憋在心里不说,变成了一个沉默而压抑的大人。
我们不时会收到类似的留言,这些留言的关键词都是「压抑」,大家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并没有消失,却学会了牢牢地压在心里。而看起来,这种压抑也成为了很多人的烦恼或者困惑。所以今天,我们打算聊聊「压抑」这个话题。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是否也是一个压抑的人,可以看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常常有这些体验:
你在那些情感很强烈的人身边会觉得不舒服
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感受或想法,它们出现时你时常会有种「没必要」的感觉
你几乎从不哭泣或大声喊叫
你觉得自己大多数时候都感觉「还好」,也会这样告诉他人
你会阶段性地依赖一些「逃避式习惯」,比如暴饮暴食,疯狂购物或暴睡
很多时候你不知道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是什麽
如果你认真聆听自己的内心,会发现有很多苛责的声音,可能是针对他人的,也可能是针对自己的
你对失控怀有强烈的恐惧,希望自己对周遭一切都有所控制
心理学上的压抑指的是什麽?
压抑是一种聚焦於反应(response-focused)的情绪管理方法(Gross & John, 2003;Niedenthal, 2006)。在早年关於压抑的研究中,James Gross 和 Robert Levenson(1993)将其定义为:当情绪被唤起时,不作出任何表达性的举动,克制自己释放出表现该情绪的面部表情,行为和言语等等,以此掩藏自己此刻的情绪体验。
压抑同时也是一种不仅限於情绪的自我管理的策略。除了情绪以外,我们时常压抑的还包括自己的一些想法、慾望以及行为的冲动(Wegner, 1989;Baumeister et al., 1994)。
在大多数心理学的研究中,压抑是一个有意识的策略,即便它可能随着时间演变成一种自动化的行为,人们依然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压抑」这件事情。但在精神分析的语境中谈论压抑(repression)时,指的则是一种人最原始的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当来自於自身的某种念头、情绪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人们下意识的将这种会使得自己极度痛苦的经验或慾望潜抑到潜意识中去,让自己不再因之而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性遗忘(并非是否认事实),有时表现为口误或笔误。但,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慾望和情感还是有可能会无意识的影响人类的行为。(延伸阅读:走出压抑的三个练习:压抑不可耻,但长时间可能会伤害你)
不过,不同於主动选择的,对自我情感和思想的压抑,当它作为一种防御机制被使用时,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感受到了什麽,又对此做了什麽应对。我们今天的文章主要谈论的是前一种的,也就是自我主动做出的、能够被意识到的,并且更容易进行改变的压抑。
压抑通常被看作一种消极的自我管理策略。大量研究发现压抑自我表达,与睡眠障碍、心理压力感、精神疾病(如抑郁)与一些生理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相关(Friedman & Booth-Kewley, 1987; Gross & Levenson, 1993; Pennebaker & Beall , 1986)。
有研究者认为,一个人倾向於压抑还是表达,是一种个人特质,和天生的气质类型有一定的关系(Srivastava et al., 2009)。
但一个人由於後天环境的影响,从愿意表达到选择压抑,则是一种更常见的情况。有学者认为,总是选择压抑自己和一个人过於严苛的超我有一定的关系。这个严苛的超我就像时时存在於脑中的一个背景音,在人们想要表达自己的时候发出尖锐的指责声。
超我本身则是社会道德和自我要求交融在一起的一个表现。从社会道德的层面上来说,压抑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符合社会标准的,尤其是在鼓励隐忍和克己的集体主义文化中。学着去压抑自己那些也许不符合他人期待的愿望和行为,似乎成为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自我要求,则更多的来自於成长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如果人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表达总是被忽视、无法得到回应,或是他们在表达情感和愿望时时常遭受来自他人的嘲笑或否认等负面反应,他们就会渐渐学会用压抑代替表达。被忽视/无回应的情况会让他们感到这样的表达是无效的、无意义的,而被嘲笑/否定的经历则会让他们对自我表达这件事产生出一种强烈的羞耻感。
还有一个关於压抑的事实是,人们很难像想像中那样,只压抑某一部分的自己。当一个人开始压抑自己的情感、想法和行为时,他们整个人都会逐渐进入一个相对压抑的状态之中。它虽然是一种「策略」,但却并不是那麽收放自如。换言之,当我们说一个人「压抑」时,说的更像是一种稳定的倾向和常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压抑本身也是一种危险的策略。
压抑会给我们带来什麽影响?
长期压抑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自我控制和社会关系。
1. 压抑对自我控制的负面影响
对於我们内心那些强烈的情绪、念头和行为冲动,我们是压抑不了的。表面上,我们的确能够在产生了那些情感或想法的当下压制住它们,不表达出来;但实际上,那些我们试图压抑的东西会以更激烈的形式再回到我们身上。这种现像被学者们称作压抑的回弹效应(rebound effect)。(看看更多:压抑检测练习:为什麽我们难以说出真心话?)
顾名思义,它指的是那些被压抑了的想法和情绪,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再次出现,并且变得比之前更加强烈(Wegner et al., 1987)。很容易想到的例子是,人们常常在分手後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去想前任,压抑自己的思念和复合的冲动;但我们也会发现,越是这样做,就越会不受控制地想到和对方有关的一切,就越是想要去联系对方。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第二天有要事时,我们越是想压抑住自己焦虑和紧张的心情尽快入睡,就会越发焦虑,并且需要花费比平时更长的时间才能睡着。
这种回弹效应不仅存在於脑海中,它还会真切地反映在实际行动中。一个有趣的研究发现,那些在第一轮实验中需要压抑自己不去吃手边的巧克力的甜食爱好者,会在第二轮实验中更容易暴饮暴食,吃掉比他们平时吃的分量更多的甜食(Erskine, 2008)。
有学者指出,压抑情绪和想法中的回弹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我们在压抑它们时,一方面我们是在有意识地、努力地寻找替代性的情感和想法,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持续地「监测」这种情感或念头有没有被成功压抑住。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本身就为它们分配了更多的注意力,使得它们更容易萦绕在我们脑中。
而压抑行为冲动的回弹现象,则是因为压抑冲动这件事是极耗费认知资源的。当我们在第一次想要做出某种行为时调动了自己的认知资源完全抑制住了这种冲动,在它第二次出现时就不再有足够的资源去完成这件事。
2. 压抑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习惯性的自我压抑使得人们感受到更少的社会性支持,避免与他人太过亲近,并被同伴评定为「拥有更少的近关系」(Srivastava et al., 2009)。也就是说,你会逐渐变得孤僻,并成为他人眼中的孤僻者。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过多的自我压抑会让人产生一种「我不是真实的」的感受。(值得你看:「心里苦,才要强装微笑」,好孩子才最令人担心)
这种对自身存在的不真实感,不仅会让人们变得更加不喜欢自己,也会妨碍我们去与他人建立联结。这是因为,在你自己逐渐看不到本真的自己的同时,那个想靠近你的人也会相信你是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了,不愿意让 Ta 看见。这种本真感(authenticity)可能正是联结我们和自己,以及我们和他人之间的那座桥。
T时尚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处理。
分享: